WEFV2626EFCEYYYB15VEF

 

內容簡介

  周恩來作為中共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人物,對於中共的創建,政權的奪取以及執政,所起到的作用和地位都是無人可以取代的。

  周恩來的兢兢業業的形象,非常符合世俗的道德傳統。特別是去世後的周恩來,又被中共樹立為道德楷模,被請上“神壇”。而在當今互聯網上,又有人把周恩來打入“地獄“。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是非功過。”本書用大量的史實來論證周恩來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周恩來是否真的是“參天大樹護精華”?周恩來的檢討到底是為誰而作?周恩來在建國後什麼時候成為真正的大管家?在打倒彭德懷,打倒“彭羅陸楊”,打倒劉少奇,逼走林彪等中國建政以後諸多重大事件?,周恩來到底起了什麼作用?至於令人“談虎色變“的中共中央專案組,周恩來在其中的角色到底如何?”批林批孔“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周恩來與鄧穎超的真實關係如何?

  “新發現的周恩來”依據眾多知情人的口述和檔案材料,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並對諸多重大問題展開了討論,在大量的史實考證的基礎上,提出許多新的看法與思路。諸如建國伊始,毛澤東就想拿掉周恩來,而取代周恩來的人選一直以來則是鄧小平等等。

  周恩來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作為一個無法超越歷史條件限制的人-一個“政治家”而存在。而這個存在,是有代價的... ...本書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嶄新的,立體的,完整的,真實的周恩來形象。

本書特色

  《新發現的周恩來》依據眾多知情人的口述和檔案材料,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並對諸多重大問題展開了討論,在大量的史實考證的基礎上,提出許多新的看法與思路。諸如建國伊始,毛澤東就想拿掉周恩來,而取代周恩來的人選一直以來則是鄧小平等等。

作者簡介

司馬清揚

  曾用名蓑笠翁,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在網路和電子雜誌諸如“記憶”等上發表多篇文章,計有四十多萬字,曾經被一些頗有影響力的報刊,雜誌,書籍引用,專長於中共黨史,特別文革時期的研究,被“亞洲週刊”評價為對“林彪一案”做出突出貢獻的研究者之一,參與過明鏡出版社出版的“百年林彪”的編寫。

歐陽龍門

  在美國從事資訊技術工作。業餘愛好中共黨史,尤樂於為中共官方黨史拾遺補缺,糾錯澄清,使之更加完善,全面。偶有帖子發於網上,也參與過明鏡出版社出版的“百年林彪”的編寫。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8744152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116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5.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 本書分類:> >

 

 

全文8598字,預計閱讀14分鐘 文科發展關係到一流大學的建設和高校競爭優勢的形成。理工見長的高校該如何發展文科呢? ... 作者 | 劉獻君 陳瑜來源 | 《大學教育科學》2020年第2期 1952年起,我國在高等教育界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這次院系調整,一方面,改變了高等教育過去重文輕理的專業結構,加強了工、農、林、醫等學科專業,適應了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少弊端,其中之一是拆散了綜合性大學,除少數文、理綜合大學以外,其餘皆為單科性大學。 改革開放以後,為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高素質的一流人才,單科性大學紛紛向多科、綜合性大學發展,如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理工科大學創辦、發展文科。 理工見長高校(以下簡稱理工高校)文科建設和發展雖然有四十餘年的歷史,但仍處於艱難的建設過程中,其水平與綜合性大學的文科相距較遠。理工科大學如何發展文科,儘管已有眾多探討,仍然值得總結、探索。 客觀事物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理工科高校發展文科同樣是一個過程。過程是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由一個一個階段所組成。根據學科發展的規律,以及筆者在華中科技大學參與學科建設,特別是文科建設的經驗,研究認為學科發展大體經過起步、發展、提高三個階段。 理工高校文科發展具有階段性、長期性、漸進性,要把握階段性發展戰略。在文科建設中,要分析本校所處的發展階段,明確本階段發展的思路、目標、行動方案、評價標準,並適時地推進階段之間的戰略轉變等。 本文以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發展為例,闡述文科發展在階段性發展戰略中的三個戰略階段。 ... 本文作者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劉獻君教授資料圖(來源:聊大新聞網) 01 文科的高起點創建階段 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發展歷史可追溯至華中工學院時期,系我國最早創辦文科的理工高校之一。其文科發展起於偶然。1979年,時任院長朱九思先生到美國、加拿大、日本訪問兩個半月,得出印象:這些國家的一流大學都是由單學科、多學科高校發展為綜合性大學;綜合性是一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一流大學發展規律。因此,朱九思先生回國後,從建設綜合性大學的目標出發,開始在學校僅有工科專業的基礎上創建文科。 明確文科創建的思路 理工高校創辦文科並非從「無」開始,而是從「有」開始。 「有」表現在:學校已經有一批高水平的理工科學科,有學科建設的經驗,是碩士點、博士點的授權單位;已經有政治理論部,包括哲學教研室、經濟學教研室、黨史教研室,還有外語系等文科教學科研單位,並聚集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科老師。同時,國內文科綜合性大學有一批較高水平的文科學科、專業,有大師級的學者,可以借力發展。 因此,華中科技大學創建文科的基本思路是,依託現有文科教師,聘請校外高水平學者,高起點創建。高起點創建主要體現在,先建立研究所,申報碩士點,再創造條件,申辦本科專業。 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 根據文科創建的思路,華中科技大學採取有效行動,紮實推進文科建設,這些行動主要有: 其一,創建研究所(室),聘請名家擔任所長(主任)。 從1980年至1984年,華中科技大學先後建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國語言研究所、哲學研究所、經濟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美術攝影研究室。 眾所周知,學科水平首先取決於學科帶頭人的水平。高起點創建文科,要聘請高水平學者擔任帶頭人,引領學科建設。 為此,華中科技大學領導採取特殊政策,在國內高校聘請學科帶頭人:高等教育研究室聘請有豐富教育管理經驗的姚啟和先生擔任主任;中國語言研究所聘請著名語言學家嚴學宭先生擔任所長;哲學研究所由朱九思先生親自擔任名譽所長;經濟學研究所由著名經濟學家張培剛先生擔任所長;社會學研究所聘請著名社會學家王康先生擔任所長,同時聘請費孝通先生指導;美術攝影研究室聘請著名藝術家周韶華先生擔任主任。 這些學者扎紮實實帶領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推進學科建設,在華科文科建設中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其二,創建碩士點、本科專業。 在文科發展中,華中科技大學首先著力創建碩士點,並在創建的過程中培養師資、積累教學經驗,為申辦本科專業做準備。從1983到1986年,華中科技大學先後獲得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辯證法、外國經濟思想史、社會學、高等教育學、科技英語等碩士學位授予權。 與此同時,先後成功申報科技英語、技術經濟、新聞學、漢語言文學、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社會學等本科專業,部分文科教學科研組織逐步獲準招收本科學生。 文科因為有了碩士點、本科專業,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 其三,廣泛開展學術交流。 高校只有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才能讓教師們把握學術前沿,活躍學術思想,提高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 為此,一方面,華中科技大學千方百計邀請國內外文科領域著名學者來校講學和開展學術研討活動。例如,華中科技大學邀請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西蒙、愛潑斯坦等著名學者來校講學;邀請國內著名學者和專家費孝通、雷潔瓊、楊伯峻等來校開展學術交流。 另一方面,華中科技大學鼓勵文科教師走出去,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凡出去參加學術活動的教師,回來後需在本單位報告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體會,分享學習經驗。 其四,創辦學術期刊。 高校學報和專業期刊是反映一所高校學術創新水平的重要窗口,也是促進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以及推動學術研究繁榮的有效載體。可以說,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學校對外的學術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 華中科技大學先後創辦了《語言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期刊,為華中科技大學學科綜合化發展和深度參與人文社會科學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這些期刊在業內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確立「應用為主,交叉見長」的方針 至1987年,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形成一定的規模,已畢業碩士研究生111名、本科生181名、專科生380名。 同年7月,華中科技大學召開第一次文科工作會議,對文科建設的情況進行回顧總結,提出了「應用為主,交叉見長」的文科建設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主要基於三個原因:一是社會科學發展綜合化的趨勢;二是社會主義建設對文科人才的要求;三是學校自身強大的工科優勢。 因此,學校提出:「我們要培養既懂得科學技術,又懂得經濟、政治、法律的人才,來研究我國的技術結構、技術開發政策和對策;要培養既懂得語言學,又懂得計算機科學的人才,來研究語言信息、人機對話和機器翻譯等;要培養既懂得教育科學,又懂得系統工程和宏觀管理理論的人才,從事教育發展的預測、規劃和管理;要培養既懂得新聞理論和黨的政策,又懂得科學技術並且能夠掌握現代化通訊手段的人才,從事新聞工作等等。」 此後,華中科技大學各系、研究所開始認識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的文科應用人才,在其知識和能力結構上必須是文理交叉的,並開始積極行動。 例如,中文系招收的語言學研究生,全部從事交叉學科研究,如語言學與數學、語言學與心理學、語言學與計算機科學等。新聞系在本科生教學中增設高等數學、計算機原理與應用、計算機語言、科技發展與經濟管理等課程。外語系在理工科學生中選擇英語成績優秀的學生,讓他們選修英語專業課程,獲取第二學士學位。 經過10餘年的不懈努力,至1990年初,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創建已基本完成。到1994年,全校建有5個本科專業、7個碩士點,文科教師和學生都已經具有一定規模。 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創建有三個顯著特徵:一是高起點,即站在學校學科平臺的高度,創建文科;二是小而精,創建階段不是四處出擊、全面開花,而是找準突破口;三是堅忍不拔,理工高校創辦文科,是一種創造、改革,需要學校領導有改革創新的勇氣、膽略、決心和有力的行動。 ... 圖為:當年華中工學院老院長朱九思在著名指揮家李德倫人文講座中插話講演。(網絡圖片) 02 文科的特色發展階段 以1994年文學院成立為標誌,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建設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特色發展階段。1994年,華中科技大學將除經濟、管理以外的文科系、所集中起來,成立文學院,以集中力量發展文科。 這時,文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規模小、水平低,僅有為數不多的碩士點、本科專業,沒有博士點;教師中名師少,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嚴重不足,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僅兩人;教學水平有待提高,科學研究還沒有邁開步伐;辦學條件不足,僅有一棟文科大樓;圖書資料匱乏,外文書籍奇缺。 根據文科發展現狀,華中科技大學提出,這一階段文科發展的思路是「加強基礎,面向社會,交叉見長,特色取勝」;發展的目標是「擴大規模,特色發展,重點突破」。 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深刻認識文科發展意義 筆者曾提出,「工科學校可以建設和發展文科;工科學校辦文科十分艱難」。辦文科難,首先表現在高校領導和管理人員對文科發展意義的認識上。事實上,高校發展文科,不僅是建設綜合性大學的需要,更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華中科技大學對文科發展意義的認識及文科的特色發展,與文化素質教育相伴相生。人文學科的重要性表現在:人文科學告訴人們文明是怎麼產生的,幫助人們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對社會的責任;人文精神為科學啟迪方向;人文素質是形成綜合素質中其他素質必不可少的條件。因而,華中科技大學率先在全國開展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的開展,幫助學校領導和教師加深了對文科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培養和鍛鍊了文科教師;理工科教師、學生開始關心、支持、參與文科建設,全校重視文科發展的氛圍得以形成。 依託理工科優勢,重點發展特色文科 學科是大學的基本元素。學科建設要集中有限資源,實現重點突破。依靠本校理工科優勢,實現文理交叉、發展特色文科,是理工高校發展文科的最佳選擇。這既避免了走文科見長高校發展的老路,又發揮了自身的優勢。 華中科技大學在推進文科發展的過程中,精心選擇文理交叉學科方向,發展特色文科。例如:新聞學院以新聞傳播學與信息學科大跨度交叉,開闢「網絡新聞傳播」方向;經濟學院突出數量經濟、發展經濟學;公共管理學院突出數字化城市管理、電子政務;哲學系發展生命哲學;法學院突出科技法學;中文系將語言學與計算機技術交叉融合,開闢了新的發展方向;教育科學研究院重點抓院校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建設通過特色發展,實現了重點突破。重點突破首先體現在博士點的建立上。 1998年,高等教育學申報博士學位授予權獲得通過,實現學校文科博士點零的突破。由於開展院校研究,高等教育學又獲評國家重點學科。隨後,經濟學成為第二個博士點。張培剛教授為之付出10多年的艱苦努力,大力培養年輕學者,開展發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研究,並在84歲高齡時作為第一學術帶頭人,帶領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權、獲評國家重點學科。而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以自身的特色,成為文、史、哲基礎學科中的第一個博士點。此後,新聞學、管理學、哲學等學科相繼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文科博士點的建設、國家重點學科的獲得,使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發展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按照學科建設規律,統籌文科發展要素 學科建設有自身的規律,其中之一是學科建設的四個基本要素,這也是筆者在學科建設中探索的結果。學科建設的四個基本要素是:方向、梯隊、項目、基地。其相互關係是:學科方向是基礎,學科梯隊是關鍵,項目是載體,基地是依託。 一是選擇學科方向。 一個學科有多個方向,學校不可能都去建設,應有所選擇。學校選擇學科方向時要把握:學科的本體部分要有研究方向,要確立有特色的學科方向,要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前述已闡明,學校需依託理工科優勢,選擇特色學科方向。 二是建設學科梯隊。 學科梯隊中,要有一位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若干學術骨幹。學科梯隊建設中,首先要選擇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其水平大體決定了學科發展的水平。 在學科發展階段,華中科技大學花大力氣挑選具有國內頂尖學術水平的學科帶頭人。他們在學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期間,學校還十分重視學術骨幹的引進和培養,文科教師中引進150多名博士,其中不少為名家弟子,有的現在已成為長江學者,他們支撐著全校文科發展。 同時,學校採取多種措施對現有教師進行培養,給予教師更多包容性和支持性政策,引導教師逐步成長為具有學術競爭力的學者。 三是積極爭取科研項目。 項目是學科建設的載體。文科發展要借鑑理工科經驗,增強科研意識、項目意識。 首先要組織起來,聯合作戰。院系領導和學科帶頭人要用主要精力抓學科建設,發動富有學術思想的教師團隊尋找新的生長點,構想新的課題,組織申報大項目。 其次是要敢於競爭,善於轉化。科研就是強調在發揮優勢、防止從優勢下降為劣勢的同時,敢於競爭,堅決將劣勢轉化為優勢,並處理好科研中長期與近期、大題目與小題目、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係,搞好合作,鍥而不捨。 四是加強學科基地建設。 基地是學科建設的依託,十分重要。大學既需要大師,也需要大樓,文科教師尤其需要安靜的學習、研究、交流場所。期間,華中科技大學新建了四棟文科大樓,調整後新增三棟文科大樓,如此,文科大樓由一棟增加至八棟,基本滿足了文科教學、科研的需要。 同時,圖書資料對文科建設有極特殊的重要性。華中科技大學集中力量建立文科圖書館和文獻中心,每年投入200萬元用於購置文、史、哲等方面的基礎工具性書籍和文科圖書資料,增設外文期刊,購買原版外文書籍,圖書館資料建設由此上了一個臺階。 此外,學校加強文科實驗室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至2006年,經過12年的建設,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特色發展已初見成效: 一是學科布局日趨完善,大多數學科覆蓋了本科專業、碩士點和博士點(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學科,9個省重點學科;26個博士點,6個博士後流動站,64個碩士點,28個本科專業); 二是發展規模初步形成,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150人以上,學生數量達到較大規模,建成8棟文科大樓; 三是學科優勢開始顯現,通過重點學科突破、交叉學科融合,為學校綜合辦學實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礎。 ... 張培剛教授為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申報博士點付出10多年的艱苦努力,大力培養年輕學者,開展發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研究,並在84歲高齡時作為第一學術帶頭人,帶領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權、獲評國家重點學科。圖為1989年張培剛攝於荊門市大禮堂。(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03 文科的全面提高階段 雖然經過10多年的努力,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發展形成了較大規模,特色比較鮮明,實現了重點突破。但與綜合性大學相比,其文科發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問題有: 學科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基礎文科仍然薄弱,學科總體水平低於理工科;缺少大師級學者,高水平學者不多,教師總體水平有待提高;缺乏爭取重大項目的能力,國家級重大項目少;文科的社會知名度不高,社會影響力小,高考高分學生報考少,學生就業不理想;文科管理、評價難以符合文科發展規律。 文科建設需要全面提高,其目標首先是達到本校理工科學科、專業的水平,進而建設一流文科。這個任務比前兩個階段更艱巨,時間也會更長。近十多年來,華中科技大學在以下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發展基礎文科 在學科體系建設中,基礎學科很重要。對理工科而言,數理化是基礎;對於文科而言,文史哲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正如張楚廷先生所說:「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學裡,人文科學都具有崇高的地位。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IT)這樣似是以理工科著稱的一流大學,也不例外。人文科學甚至是一個尺度。有很強的人文科學不一定是一流大學,但若沒有很強的人文科學,它就一定不是世界一流大學。」 現在理工科大學文科水平與綜合性大學文科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基礎文科發展水平的差距上。因此,全面提高,首先表現在基礎文科發展水平的提升上。全面提高,首先要提高文、史、哲基礎文科的水平。 期間,華中科技大學採取了一些措施,大力發展基礎文科。例如,引進著名哲學家鄧曉芒來校工作,聘請著名作家方方駐校講學,通過「東湖論壇」從國內外引進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學者等,增強師資力量;建立哲學學院,為哲學學科發展創設空間;建立藝術學院,並提出「一生一藝」,支持藝術學科發展。 但這一方面仍然力度不夠,特別是歷史學科的發展遲緩,需要引起重視。 建設一級學科 在創建、發展階段,學科建設主要是立足二級學科。至提高階段,學科建設必須立足於一級學科建設。單一的二級學科難以發展,建設一級學科更有利於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形成學科的協同共生效應。現行的國家學科評估制度是按一級學科進行評估,學科建設如仍停留在單個二級學科,學科難以生存,更談不上發展、提高。 近十多年來,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力求按一級學科建設。例如,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發展為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包括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少數民族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等八個二級學科博士點。高等教育學由二級學科博士點發展為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包括高等教育學、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等二級學科。 至此,華中科技大學文科一級學科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現有文科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全校4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1個(全校189個)。現有文科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全校45個)。在上一輪全國學科評估中,全校14個一級學科全部參評,評估結果中沒有出現C等級,其中1個學科被評為A,2個學科被評為A-,7個學科被評為B+。 爭取國家重大項目 對一個學科或高校來說,承擔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是其文科水平的標誌之一。學校通過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可以凝聚多學科教師,形成重大成果,為國家戰略發展做出貢獻,並培養高水平學者。 為此,華中科技大學採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支持、鼓勵。例如,重視團隊建設,在文科建設中設立學術團隊項目,對學術團隊和團隊帶頭人給予經費支持;設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專項基金(1000萬/年),主要用於重大學科平臺建設、基礎和前沿研究、跨學科研究、基金項目後期激勵、知名作家駐校講學;對獲得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的團隊和帶頭人,給予重獎等。 經過努力,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在爭取國家重大項目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2007年以來,學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1項。近五年,學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8項,年度項目127項,專項、委託項目5項;教育部立項重大項目2項,年度項目78項,專項、委託項目15項。 理工高校文科建設具有階段性、漸進性特點。現在,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建設仍處於全面提高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針對文科建設中全面提高階段的目標以及存在的問題,理工高校文科建設要特別把握三個方面。 首先,把握文科發展的方向性。 與理工學科建設相比,文科建設有自身的特點。 第一,人文社會科學具有導向性、教化性、民族性、體驗性,最重要的是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徵,它既是知識體系,也是價值體系。文科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大學實際,從發展大局、政治大局去分析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這是繁榮發展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原則。 第二,人文學科具有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作用。一流文科的建設,不僅是高水平、複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孕育創新性思維的土壤,關係到一流大學建設和學校競爭優勢的形成。 第三,文科建設具有自身的規律。例如:研究形式一般來說是個體勞動;文科產品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更重要是思想,思想越新、越深,就越有成就;文科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而不是物,研究周期比較長,效果難以立竿見影等等。 因此,在文科建設中我們要把握文科發展方向,遵循文科建設規律,促進文科健康發展。 其次,著力加強文科師資隊伍建設。 文科建設水平的提高,關鍵在於教師隊伍水平的提高。筆者經常比較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文科的師資隊伍,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武漢大學文科走掉幾個學術帶頭人,雖有影響,但影響不大。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如果走掉一二個學術帶頭人,往往「地動山搖」,因為理工科大學高水平文科教師太少。 在提高階段,文科師資隊伍建設中要處理好兩個關係: 一是引進和培養的關係。文科建設在提高階段仍然要重視人才引進,但更要重視師資培養。高水平學者的成長有一個過程,經過前面兩個階段,一批學者成長起來,有的已經成為長江學者。到了「全面提高」階段,學校文科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不再是「挖」人了,而是要努力培養現有教師,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二是引進國內培養的博士和引進國外培養的博士的關係。就文科而言,兩者各有優勢和劣勢,在引進中要同等對待。事實表明,國內培養的一批文科博士,成長迅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總之,文科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任重道遠。 再次,建設良好學術生態。 理工科大學的文科建設面臨兩個突出問題: 一是「工科腦袋辦文科」。周遠清同志曾在華中科技大學說過,「工科腦袋辦不好文科」。理工科大學的領導絕大多數出身工科,他們不是不想辦好文科,而是對文科的重要性和規律認識不足。工科教授中,雖然也有人既精通某一工科專業,又熟悉人文社會科學,具有「綜合腦袋」,如楊叔子院士,但是,多數工科教授不熟悉文科。 二是和理工科相比,文科「帽子」少,在學術資源競爭中處於劣勢。如文科沒有院士、傑青,沒有國家級獎項,沒有世界公認的「三大期刊」,等等。 面對這種情況,文科重要的出路是建設良好學術生態。 在理工科的「森林」中,我們建設學術生態,首先要使文科自己「強」起來。文科只有「強」起來,才能「尾大不掉」,才能不湮滅在理工科的汪洋大海之中。因此,在文科建設的提高階段,我們不能再堅持「小而精」,要做大、做強。同時,要建立、完善適合文科生長的學術制度,如資源配置制度、學術評價制度、差異化管理制度,等等。 高校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學術生態,文科才能健康生長。 ... 理工科大學文科發展具有階段性、漸進性,每一所大學發展歷史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所處階段不同。不同的學校要分析自己的發展狀態,弄清所處發展階段,明確本階段發展的思路、目標,採取切實行動。文科一個階段的發展任務結束之後,要適時地轉移到新的階段,併科學地實現戰略轉變。如此,我們才能逐步推進文科健康發展、提高。 作者簡介:劉獻君(1945-),男,湖南寧鄉人,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文華學院院長,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陳瑜,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湘南學院講師。 本文轉自「大學教育科學」微信公眾號,原題為《劉獻君 陳瑜 | 理工見長高校的文科階段性發展戰略》,原文刊載於《大學教育科學》2020年第2期 P4-9。囿於篇幅限制,原文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從略,如需轉載、引用,請聯繫原公眾號、參考原文。

 

 

WEFV2626EFCEYYYB15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DneQDjB.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463551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潭子日韓風格染髮‎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梧棲溫朔燙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大遠百附近雙色全染專業剪髮推薦髮廊大雅電棒燙
新光三越附近髮廊推薦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霧峰油頭的露額側分髮型學生染髮推薦髮廊 特殊漂色,台中客製染髮精選推薦后里韓男卷髮推薦髮廊 霧峰剪髮推薦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 台中北區美髮推薦豐原完美的染髮效果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梧棲挑染顏色襯膚色推薦染髮店 客製質感溫塑燙髮台中燙髮推薦大肚霸氣十足的寸頭推薦染髮店 台中中區韓男造型推薦染髮店 2020流行好整理卷髮台中燙髮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zmangj1u1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